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越民生· 跟着弘虫读乡村】笠帽

陈强 越民生
2024-09-04

点击“越民生”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



笠帽

诸暨有句土话:“勿要看得我笠帽底下没有人”。什么意思?即人不可貌相,别看现在戴着笠帽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达了。或者,别小看人家是戴笠帽的百姓,人家靠山蛮实的,说出来吓你个半死哟。从这一层意思理解开去,戴笠帽的人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农民。笠帽,就是农民的“身份证”。

笠帽又叫斗笠,因其平面如斗大小,故名。它的起源,当与蓑衣同时代。又叫箬笠,“楚谓竹皮曰箬”(《说文》),即以竹皮编织斗笠;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(唐·张志和《渔父》)。有的斗笠,以葵叶铺陈笠盖,因而称之为葵笠。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,“笋皮笠子荷叶衣,心无所营守钓矶”(唐·高适《渔父歌》)。

笠帽是用竹篾、箭竹叶为基本原料编织,其外观常呈现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式。精美的笠帽常常用竹青篾加藤片扎顶滚边,竹叶上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,笠面再涂以熟桐油。这样的笠帽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编织的,即使有这种手艺,也得花费大量的时间。但在过去,农民们可上街在商店里购买,也有走村入户的商贩直接进村兜售。
笠帽曾经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存在于那个时代。现在,把一顶笠帽悬挂在金碧辉煌的客厅,或者古朴的茶馆、棋室,主人的情调和品位,会引来不少人的倾慕。

我亲历的笠帽,则是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,外层由篾青编成,内层由篾黄编成,中间夹竹叶、油纸。为了能使笠帽比较合适地固定在头上,不至于被风吹跑,有的笠帽在其尖顶或圆顶下还有缚头的头箍。头箍是竹编的透风的帽圈,为了不伤着人头部的肌肤,也不让头部的骨骼酸痛,篾条刮得十分光滑。

在我的老家,大、小、尖、圆的笠帽,其用途也各式各样。在雨中行走,如孩子上学,大人牧牛,多戴大笠帽。在雨中劳作,男人若穿了蓑衣,则多戴尖顶的小笠帽;女人则在身上披件塑料雨衣,头上则多戴圆顶小笠帽。在草帽流行之前,夏日炎炎之际,男女皆在头上戴顶小笠帽以遮挡阳光,但仍有男尖女圆之分。在雨伞普及之前,我读小学常常戴一顶大笠帽在雨中穿行。那时候,同学们全都戴笠帽,那些笠帽放在教室外面的窗台下,像一面面湿漉漉的盾牌。为了区别相貌类同的笠帽,大人们总在笠帽上号上名字,不是为了出名,而是为了防止弄错丢失。我把自己的头颅连同身体一起藏在笠帽下,听着滴滴答答的细雨,或噼里啪啦的大雨,那情景,就像一朵孤独的蘑菇,在风雨中瑟瑟飘摇。

笠帽是彻底地消失了。现在,它只是作为某种艺术的意象而存在。笠帽能挡风遮雨,也能深深地将人的面部隐藏在阴影之中,因此,在电影、电视、小说等所构筑的镜像世界里,笠帽也有了坚不可摧的地位,它常常被作为高人手中的武器,往空中一掷,旋转飞行,直奔对方头颈,使观者惊叹不已。爱慕虚荣的现代人,譬如像我这样的,有时也会心血来潮,在旅游景点买一顶笠帽戴戴,以昭示我的雅兴,聊以寄托一点点若有若无的乡愁。



(本文选自弘虫的《那时候》)



作者简介

弘虫,真名陈强,1969年出生,浙江诸暨枫桥人。名中有“强”,拆开成了“弘虫”。先后在学校、媒体和政府机关工作,业务爱好阅读写作。先后出版个人作品集《男人而已》《黄酒加冰》《老家》《诸暨孝事》《蓼莪情》《那时候》《解密陈励忠》《寻找施耐庵》《杨维桢与水浒》《南楼美人》《清气满乾坤》《新长乐》《高湖村》等十余部。

越民生 合集


1.诸暨市乡土文化读本·马剑

2.文言公益讲堂

3.读写公益讲堂

4.作文公益讲堂

5.公益古诗讲堂

6.小古文讲堂

7.主题聊聊吧

8.标点符号8讲

9.小学生必读经典文言文

10.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


11.跟着梅芷读童年

12.少年版 三国演义

13.海底两万里

14.昆虫记



    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越民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